盜壘是棒球比賽中重要的戰術,也是攻守方之間的爾虞我詐。對跑者來說,觀察投球動作,準確判斷離壘距離,起跑時機,當二壘手提早一步接到傳球時,該如何滑壘才能減低自己出局的機率,每一個環節都是成就盜壘的關鍵,也是一場賭注;對投捕來說,盜壘是他們的夢靨,他們不能白白地讓跑者進壘,使盡各種心思遏止跑壘者的企圖。尤其在比分接近的比賽,盜壘戰術更是讓人心跳加速。

提到一代盜壘宗師,就會讓人想起1980年代的Rickey Henderson,1980年是他生涯第一個完整賽季,當年他就跑出了驚人的100盜,1982年更是跑出了大聯盟史上第二多的130盜。他的總盜壘次數更毫無意外是史上最多的,以1406次盜壘遠遠超越第二名的938盜。讓我們來回顧他的精彩片段:

然而,你知道曾經盛行多時的盜壘,近幾年來次數逐漸地在下滑嗎?

根據Athlon Sports的一篇新聞: Why Baseball Players Rarely Steal Bases Anymore? 中的數據顯示:

  1. 2018年的盜壘次數是2474次,是自從1973年以來完整球季當中最低的。去年全聯盟的盜壘王是Whit Merrifield,他的盜壘次數僅僅只有45次,是自從1963以來最低的。
  2. 自從1900以來,有23個球季有球員超過80盜。但是1988年之後就不再有這樣的球員了。
  3. 2013年有八位球員超過40盜,但2017和2018年都只有三位球員超過40盜。

事實上,今年也還沒有球員達到40盜,目前最接近這個數字的人是Mallex Smith的34盜,第二名是原本進度最快的Adalberto Mondesi,但他因為受傷,7/16之後就沒有出賽紀錄了,盜壘次數停留在31盜。

那麼,究竟為什麼球員們不再盜壘了呢?

飛球革命

應該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近幾年來聯盟全壘打的數量不斷攀升,甚至有不少球員懷疑大聯盟改用了彈力球來讓球飛得更遠,比賽更有可看性。撇開禁藥年代不看,我們直接來看近十年來的聯盟全壘打總數成長曲線:

2010~2019大聯盟總全壘打數

可以看到近十年來全壘打總數逐漸上升。2017年,全聯盟打了6105支全壘打,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今年目前為止已經出現了5320支全壘打,照這樣的速度,筆者預估今年的全壘打數量很有可能會超越2017年的紀錄,來到6700支以上。

另外,雖然聯盟的飛球比率沒有明顯的增加,但是今年的HR/FB%(飛球形成全壘打的比率)卻是歷年來最高,來到了15.4%,也導致了今年爆增的全壘打數量。

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飛球革命,結果就是全壘打數量增多了。那麼全壘打數量變多和盜壘有什麼關係呢?

還記得盜壘是為了推進壘包,提高得分機會嗎?如果今天打擊區上的打了全壘打,那麼無論有沒有推進壘包,壘包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回來得分,因此球隊也沒有必要冒險使用盜壘戰術了

三振率提高,打擊率下降

伴隨全壘打革命而來的,是聯盟投手的三振率也不斷地提升,因為打者的目的不再是讓球棒碰到球,而是把球擊得強勁,即便會造成揮棒軌跡變大而更容易揮棒落空。我們可以來看看Contact這個數據,Contact代表打者碰到球的能力,因此Contact%愈低代表打者愈碰不到球,也就能會造就更多三振。近十年打者的被三振率不斷上升,而Contact%不斷在下降。以上的情況,都在在說明打者要從壘包上回來得分,與其等待安打的出現,或是期待場內球的推進,不如直接把小白球轟出場外,也使得盜壘不再那麼重要。

大聯盟近十年打者被K%
大聯盟近十年來打者Contact%

盜壘對比賽的影響力

雖然全壘打增多的關係,盜壘的效益下降了,但事實上,盜壘除了可以推進壘包之外,還有更多附加價值。

一位不具名的勇士傳奇球星這麼說:

我寧願在關鍵時刻面對Mark McGwirec或José Canseco,也絕對不要面對壘包上的Rickey Henderson。

盜壘為投手帶來的心理壓力,是很難量化的。壘包上快腿表現出的盜壘慾望,會讓投手備感壓力,當他們真的成功盜壘時,更會讓投手覺得白白奉送了壘包,影響投手的心情。

此外,為了避免盜壘,投手的投球策略也會因而有所改變。為了縮短球從投手板進入捕手手套的時間,以便縮短阻殺時間,投手會搭配更多的快速球而減少變化球的使用。對打擊區上的打者來說,他就能更容易鎖定球種並進行攻擊。

因此,盜壘仍然是個相當重要的戰術。

量化盜壘的價值?

所以盜壘的價值真的下降了嗎?

我們可以用盜壘之後製造的得分來衡量這件事情。

wSB這個數據簡單來說就是:跑者因為盜壘所增加的得分-聯盟跑者平均因為盜壘所增加的得分。因為wSB是與聯盟平均比較的結果,所以看聯盟平均的wSB是無法得知盜壘價值的(每季的聯盟平均wSB都會是0)。

然而,我們可以利用每個球季wSB的標準差來判斷盜壘的價值。

標準差的概念是離散程度。在這個例子當中,標準差愈大,可以想成前50%的wSB愈高,而後50%的wSB愈低,這樣的現象代表什麼呢?代表wSB在平均以上的球員能透過盜壘得到比平均球員更多分數,也就可以間接代表盜壘的價值愈高,能幫助得分

小補充:當然有些讀者可能會懷疑如果全聯盟的盜壘價值同時提升或是同時下降了,這時候標準差將不會改變,就無法看出盜壘價值的變化了。這樣的說法確實沒錯,不過我蒐集的資料當中標準差的改變趨勢很明顯,所以應該可以屏除上面的疑慮。

如果前面把你搞混亂了,這裡我再整理一次我的假設:

單季所有球員的wSB標準差愈大,代表盜壘的價值愈高;單季所有球員的wSB標準差愈小,代表盜壘的價值變小了。於是,我們來看看近10年來的wSB標準差變化。

可以發現近10年來標準差一直有下降的趨勢。在圖中我同時放上了盜壘盛行的1980年數據做比較。可以發現1980當年wSB的標準差真的很高,代表當年盜壘對比賽的影響,比現在要大得很多

盜壘價值降低,所以不該盜壘了嗎?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具有盜壘能力」可以從很多面向影響場上的比賽,比方增加投手的壓力,並創造好的打擊機會。而且在現今科技的輔助下,很多盜壘的數據和情報都能在第一時間讓球隊判斷當下是不是一個好的盜壘時機,並使得盜壘成功率逐漸上升。因此與其說盜壘不重要,不如說在正確的時機下,給適當的球員盜壘變得愈來愈重要了。

總結

由於飛球革命的緣故,聯盟不再流行盜壘戰術,而是直接將球轟出全壘打牆外得分,而根據我們利用wSB的標準差估計,盜壘的得分能力也確實不再如以往那麼高。然而,筆者認為盜壘仍然是棒球場上不可或缺的戰術,至少像季後賽那樣一戰定生死的比賽當中,一次盜壘的成功就很有可能成為比賽的關鍵!

參考資料:

https://athlonsports.com/mlb/whats-stolen-base、https://www.mlb.com/cut4/why-are-stolen-bases-so-rare/c-283918854

數據來源:Fangraphs、Baseball Reference

影片來源:Made the Cu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vsGVQ7DKY&t=50s

封面來源:Ed Zurga/Getty Images

最後修改日期: 12 12 月, 2019

作者

留言